哈佛大學邁可.桑德爾教授(Michael J. Sandel,1953年3月5日-)近來因網路公開課程「正義」而聲名大噪。台灣雅言文化2011年出版「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先覺2012出版「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博雅書屋2012出版「反對完美:科技與人性的正義之戰」,相當暢銷。
追求完美是人類長久以來希望改善自身生活諸體驗的結果,不管是在運動競賽、學業成就、職場表現、社會地位,只要開始追求更好,那就不會有最好的一天。反對完美的「完美」,是聚焦於父母對於追求「完美後裔」所造成一系列相關問題的討論,牽涉基因改良的道德標準、生化運動員、訂造的孩子、新舊優生學、支配與天賦以及對於胚胎研究導致對幹細胞的爭論。
我最感興趣的是作者一再提到的「在社會諸多智識發展,道德智識卻跟不上,所造成的意識形態與社會的衝突」(筆者自行修改概括)。第四章「新舊優生學」,討論到在達爾文演化論造成科學觀念影響社會政策的例子。美國以及希特勒德國的優生學,都對於「基因缺陷者」進行以國家介入生育的「優生學政策」。雖然其中包含大量時代的野蠻與陰暗面,但作者也提到其目的是為了追求人類共同的進步,反而比今日自由選擇導致富有者才有能力改變後裔基因的結果有不同層面的好壞。
人類有哪些事情是能力可以做到,但道義上卻不應該去做的呢?作者的答案是去支配,去支配原本人類無法支配的生育。人類因為無法支配生育,子嗣所擁有的能力是偶然的概念,我們無法訂造優異的後代,也因此天賦與努力是值得讚許的,謙遜以及團結是社會共有的價值。一旦後裔是能夠被定做的,那天賦不再是天賦,努力的重要性也被削弱,謙遜與團結也因能力有別,凝聚力也下降,基因改造對於人類社會的道德基礎與群體關係有巨大的破壞。
美麗新世界曾描述了一副全人類皆由基因培育的社會,其中舊社會的人際關係,社會道德都已蕩然無存。胚胎培育時被刻意不同程度地影響而產生膚色、智能、外貌上的差異,並且分化成不同階級,主角是新社會女子無意間流落於舊社會保留區所生的子嗣,讓深受舊社會道德教化的「保留區住民」,在新社會中崩潰。
人有沒有權力改變自己?可以改變哪些方面 ,以及用什麼方式改變?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自認為自己的特殊性具有某種哲學上的意義,但在達爾文演化論以及量子力學等科學發展對社會的影響下,人類原本的特殊性、神性變成自然世界自然而然發生的結果。對於後裔的基因改造,更是對人類特殊性更進一步的削弱。一旦人類是被人類自己設計的,生命的過程與意義,努力的過程與意義,社會的道德與意義,都將不再是未來所關心的重點。能說人類的文明因此毀於一旦嗎?那也未必。因為人類文明是連續發展的過程,思想是會變動的。千百年前基督教西歐對於社會於人類的想法,在今日看來有些依然接受,有些卻早棄如敝屣。當人類智識發展飛速,諸領域勢必不會齊頭並進,而有諸多差異。在科技與人性的交互作用下,「為什麼不可以」作為挑戰性的大哉問,並非對於舊體系完全沒有正面的影響,反而在衝突與辯論中,更清楚的發現思考的深層內涵。
歷史具有發展性以及連續性,雖有變動但也無法斷裂。追求完美是無法達到的,人類所能做的,只有不斷的探索、歸納、演繹以及再閱讀,雖然我們都希望世界變得更好,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要如何才能做到,以及以什麼樣的方式做到,卻是我們沒有能力去武斷地下一個對全人類適用的共通定義,人類是複雜的,社會是複雜的。追求完美,也是複雜的。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67772